2020年唯一一部影院上映的警匪片《除暴》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来了,来了,2020年的第一部警匪片来了。
瞧瞧《除暴》的营销,再看看隔壁《风平浪静》的宣传(2020年第一部犯罪片),可见2020年的观众有多不容易:
好不容易熬到年尾,想看一部劲爆点的电影,然后酣畅淋漓地走出电影院,怎么就这么难呢?
《除暴》的无趣,让人不得不把眼光望向了王千源和吴彦祖那怎么打也打不掉的浴巾上。
而整部电影,就像被盖上了一层厚浴巾,浴巾之下的百无禁忌,怎么也露不出来。
你想着,再打会,再打会就能看到了……然后电影结束。
浴巾这么厚,我们想看的东西,几时才能看到呢?
01
《除暴》上映首周末累计票房突破2亿,观影总人次突破540万,并连续三日获得单日票房冠军。
然而豆瓣评分只有6.5分。
可见观众对国产犯罪类型片有多饥渴。
似乎只要故事说得通,打斗够精彩,观众就愿意买票进电影院。
但是,面对王千源+吴彦祖,以及一众纯正的港片班底,这样的成片效果,似乎并不如意。
本片的故事原型是上世纪90年代湘鄂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
该案背后的犯罪团伙作案时间长达8年,造成的人员伤亡近50起,其中28人死亡,造成财产损失高达536万人民币。
《除暴》中,吴彦祖饰演的张隼,其人物原型即是这一震惊全国的犯罪团伙首犯——张君。
犯案八年间,他纵横多个省市犯下滔天罪行,却屡屡逃脱。
在侦察科技尚不成熟,又并非处处装有天眼的90年代,想要抓住这样一个罪犯,对警方来说是一件艰苦卓绝的长期战斗。
这也意味着,想要在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展现长达八年的猫鼠游戏,绝非易事。
为了展现警方与张君斗智斗勇时的势均力敌,导演刘浩良将影片结构设置为经典的“双雄”模式。
然而,影片从这一设定开始,就被彻底撕成了两半。
明明说好了要做彼此的天使,结果,吴彦祖饰演的张隼负责犯罪,王千源饰演的钟诚负责刑侦,俩人各自领着自己的戏份南辕北辙劳燕分飞。
影片开场便是一场迅猛高效的打劫戏码。
整体节奏都让人梦回从前那些癫狂的老港片,加之吴彦祖许久不见的反派面孔,一场精彩的犯罪故事似乎开了个好头。
接着,王千源上场。
有条不紊地破案、扑空,再追踪,再扑空。
中间穿插着国产刑侦剧常见的警方团队配置,几位男干警和一位女干警,几个人严肃活泼地围绕在队长王千源身旁,时而插科打诨,时而热血沸腾地发誓:“绝对不让他们拿到一分钱!”
中秋节还不忘给家里打电话以展现公安干警生活中的一面。
《除暴》仿佛自带换台功能,一会看看紧张刺激的犯罪类型片,看累了?好,给你换台,看看90年代国内刑警队的日常。
这么说并非贬低国产刑侦剧。
相反,导演实在把警方破案的过程拍得乏善可陈,放在优秀的刑侦剧中也是无甚用处的“废料”。
而王千源也彻底沦为工具人,他饰演的警察钟诚更是从名字到性格到行为,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说教意味。
这对于一部双雄模式的电影来说,无异于自废左臂。
很显然,本片情节和人物设置均借鉴了好莱坞经典警匪片《盗火线》。
王千源的角色与阿尔·帕西诺饰演的洛杉矶重案组探长角色相似。
然而,各拎出一场功能相同的戏份,便知《除暴》在人物塑造上的败笔之处。
身为队长/探长,发生罪案后如何安抚受害者及其家属,是为人物的点睛之笔。
《盗火线》中,死者母亲哭着闯进封锁区,帕西诺先是责备手下怎么能泄露死者消息,接着快步上前,一把将死者母亲死死揽在怀里,不让其靠近案发现场半步。
但同时单手顺势抚住死者母亲的头,任其瘫在自己的肩膀上放声大哭。
没有任何台词,神性与人性于无声中尽情迸发。
反观《除暴》,群众因自己的血汗钱被抢而聚众闹事,在鸣枪示警后,王千源开始了一番说教:
别人抢你们的钱,你们就要抢别人吗?……请相信我们警察,一定会给你们一个交代!
该场景结束。
这样“无用”的场景频繁出现,导致警方这条线索然无味,彻底沦为某种宣传符号。
02
《除暴》除了在情节上与《盗火线》如出一辙外,还频繁致敬《喋血双雄》。
导演不厌其烦地展现王千源和吴彦祖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顿悟,大量运用平行蒙太奇来展现警匪双方的某种默契。
但这种呈现方式却扰乱了影片的主题表达。
《喋血双雄》最大的特点就是警匪相惜。
吴宇森用极度浪漫化的镜头将他心中的兄弟情谊挥洒到极致,以至于整部电影的风格如梦似幻,正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的联结,重要的是红尘中得一知己足矣。
所以最后警匪联起手来杀敌,反抗这个冷血的、金钱至上的、他们都不再适应的江湖。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正经警匪片,分明就是一部现代武侠片。
它的表达诉求与《除暴》有着本质区别。
《喋血双雄》中,李修贤饰演的警察也对周润发饰演的杀手放过类似的狠话,但导演意在强调两人相同的性格属性——
都是极认真、极固执、对认定的事物咬死不放,从而加深正邪难辨的惺惺相惜之感。
《除暴》,顾名思义,铲除暴徒。
片中王千源饰演的刑警从头到尾都对吴彦祖恨得咬牙切齿,其宣言是“咬死不放”。
一旦将代表正义的一方上升到某种集体性质时,代表匪的一方必然要矮下去。
同理,一旦试图提炼出“除暴安良”这样的主题,就很难再谈什么惺惺相惜。
既然本片上演的是邪不压正的戏码,王千源注定要做高高在上的胜利者,又何必加入大段毫无意义的抒情镜头?
其实,时至今日,我们不一定非要从一个香港班底的作品中看到所谓的“港味”还魂。那些冗余的“致敬”大可不必。
有人说,《除暴》在动作场面上的生猛令人想起另一部港产片《省港旗兵》。但《除暴》空有《喋血双雄》和《省港旗兵》的皮囊,却无法触及精髓。
原因之一是导演并未能统一全片风格,究竟是将这段警匪故事浪漫化,还是走写实犯罪的道路。
而上述两部港产片,正是华语警匪片中两种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以吴宇森为代表的港产黑帮片紧扣一个“情”字。
实际上,当我们回望那些如今被奉为圭臬的影片,如《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会发现这些影片在逻辑层面同样不堪一击。
这些电影最终可以立得住,甚至被许多人记住,靠的是足够动人的人物关系以及演员极具生活化的感染力,他们用强大的情感驱动力来弥补故事层面的单薄。
包括吴宇森在内的诸多香港电影人在提及这些电影的成功时都表示,几十年之后,不会有人记得那些火爆的动作场面,也很可能早已忘了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但他们一定会记得小马哥和豪哥之间超越亲情与生死的友谊。
这些电影试图展现暴力事件背后人的境遇,尽管朴素,但胜在赤诚、直白。
《除暴》继承了“以情动人”吗?
显然没有。
看完电影,我们无法对任何一个人物共情。
吴彦祖饰演的悍匪张隼,只会发狠,歪着嘴狞笑,演来演去还是逃不脱十几年前阿祖的影子。
他和春夏的感情戏也毫不来电。
看到最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个情人不简单。
春夏的角色应该是张隼的原型人物张君众多情妇的集合体。
张君被捕之后,这些情人也纷纷落网,被判以不同量刑的惩罚。
能够与张君这种亡命之徒同眠共枕的人,也一定有超乎常人的胆量和野心。
而这对亡命鸳鸯的感情在电影中的呈现效果却像是无脑少女被怪大叔PUA,最终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而王千源和他的同事一出场,一张嘴说话,全场观众仿佛就该全体起立,向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人民警察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该成为亮点的双人对峙,也几乎没有任何余味。
《喋血双雄》的后半段,警匪的界限逐渐暧昧。吴宇森频频安排两人互诉衷肠,金句频出。
“我们都太念旧,我们不再适合这个江湖了。”
“我相信正义,可是没人相信我。”
《盗火线》里,德尼罗和帕西诺尚且能心平气和地喝一杯咖啡,聊人生聊理想,也不妨碍俩人决斗。
即使被打死,德尼罗还要去握敌人的手,世界上唯一有资格打死他的帕西诺还要伸手握住(BGM:你这该死的温柔)。
但这些,《除暴》都没有。
吴彦祖出招,王千源解招。两人来来回回套了六年的招,观众没有任何一次感受到“only you”的灵魂共振。
俩人每次好不容易正面过手,王千源都要孙悟空上身,义正言辞得大喝:妖怪,哪里逃?!
最后一场浴室决斗,两位有着“九十年代肌肉”的猛男近身肉搏,然而唯一的记忆点只有吴彦祖扭了王千源的蛋。
就真的,跟扭蛋一样给人惊喜呢。
03
有人说,在《除暴》里看到了《省港旗兵》的狠劲。
的确,本片的暴力场景尺度之大,令人惊叹。
除了各种爆破、街战,以及近距离枪杀的镜头,最狠的莫过于吴彦祖笑着将一个手榴弹当作玩具送给小孩的镜头。
这是本片为数不多的点睛之笔。
但以《省港旗兵》为代表的影片,有着与《喋血双雄》完全不同的特质——
真实。
作为写实类犯罪电影的经典之作,《省港旗兵》对真实的追求完全迥异于同时期的港产片。非职业演员参演、手持摄影机拍摄九龙城寨内部……在这样的镜头下,亡命之徒露出了更真实的面目。
伴随着犯罪的并不是白鸽、风衣、双枪,而是逼仄肮脏的住处,一失足就粉身碎骨的偷渡山路,所谓道义更是天方夜谭。
这种真实,《除暴》有继承吗?
可以看出,《除暴》为了营造90年代的真实感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BP机、老式人民币、绿色警服、高度还原的90年代小城街景,足以看出美术和道具组的用心程度。
但是,片中的劫匪一出场,总有种说不上来的违和感。
瞧瞧这二位的打扮,尤其是右边那位。
如果没看过电影,说他们是在为某时尚杂志拍摄大片,也完全没毛病吧?
单单是人物造型,就暴露了此类年代犯罪影片的通病——虚假的粗糙。
导演刘浩良在采访中说,自己是在做一部“古装片”,团队花费很长时间做考证,以还原90年代内地小城里的人、事、物。
然而,劫匪一出场。
害,是个香港型男。
他们脸上的每一道污渍,衣服上的每一条褶子,都散发着“我是大明星,我在泥地里滚了一圈”的沧桑感。
再瞅瞅吴彦祖邪魅狷狂的反派脸谱,这个人跟出身农村,高中辍学,连为母亲买一碗肉汤都要攒一个学期的张君实在相去甚远。
他们的气质和整部电影一样,都太干净。
是警察,一下车就要把公安宣传栏的小广告撕得干干净净;
是歹徒,就要把眉毛剃光光,“坏”字写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来抢银行。
从人物,到主题,再到风格,都分裂得如此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情感上看不到一丝暧昧,环境上看不到一丝肮脏。所有打斗和犯罪都是摄影棚里精打细算的结果。
可以这样拍摄现代高智商犯罪,但对上世纪90年代那些骇人听闻的重刑犯来说,却显得过于精致。
这根本不是是否具有港味的问题,而是现在大多数国产犯罪电影的通病。
网上关于“浴室都快拆了,浴巾为什么还不掉”的调侃,实际上是关于犯罪电影中细节真实的探讨。
架打成这样,是肯定没法体面的。就像漂亮的女演员想要哭得真实,也是肯定没法漂亮的。
但犯罪电影缺了这点真实感,便牺牲了最重要的东西。
希望未来我们多一点魄力,多一点混沌,多一点真实。
打到酣处,浴巾说掉就掉。